国资报告:2025央企动向 •布局优化篇
2025-03-20
文章来源:国资报告
作者:

2025年3月1日,《国资报告》2025年第3期推出"2025央企动向"特别策划,通过1篇综述和"稳增长、科技创新、国企改革、布局优化、行业观察"5个篇章共19篇报道,深入解析19个值得关注的央企新动向。在布局优化篇中,动向13:加快开辟“第二曲线”》报道了中国国新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引领、以锻造运营舰队为关键抓手、以塑造“第二曲线”为发展目标,努力打造一流的综合性国有资本运营平台;《动向14:人工智能应用提速扩面》报道了中国国新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,推动公司“AI+金融”“AI+投资”“AI+风控”能力建设,切实提高运营管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。现分享如下:

动向13:加快开辟“第二曲线”

2024年11月,国务院国资委提出,央企应积极转变利润结构、增长结构,开启增长的“第二曲线”。

《国资报告》记者查阅央企2025年度工作会议报告发现,至少16家央企明确提及“第二曲线”或“第二增长曲线”,另有至少23家央企采用了“新增长极”“新增长点”“新赛道”等相似词汇。

从措辞上来看,大部分央企谈及开辟“第二曲线”时,使用了“加快”“积极”“加力”“尽快”等副词。也有一些态度更为坚决的表述。中国旅游集团研判认为,当前其传统业务已步入成熟阶段,公司正处在马利克曲线的关键决策区,因此要“勇于突破固有思维,大胆跳出舒适区,通过积极探索培育全新的业务模式,实现业务的多元化拓展,全力打造第二增长曲线”。哈电集团认为,对照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要求,其转型速度还不够快,新的产业增长点还不够多,“要坚持把转型升级作为一项战略任务、核心任务抓下去”。在建筑行业下行周期,中国中铁加快进军水利水电、清洁能源、生态环保市场,并提出“要有把‘第二曲线’发展成为主业的雄心壮志”。中国国新将“第二曲线”明确写入公司战略——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引领、以锻造运营舰队为关键抓手、以塑造“第二曲线”为发展目标,努力打造战略使命更加明确、功能作用更加完备、竞争优势更加巩固、业务布局更加合理、规模效益更加稳健、支撑体系更加高效的一流的综合性国有资本运营平台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相比过去一些央企以规模扩张为导向横向跨界,当下开辟“第二曲线”更加强调创新驱动,尤其是面向战新产业、未来产业领域。国家管网集团提出“要以战新产业开启增长‘第二曲线’”在新能源储运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,加快形成新能源管输“解决方案”。保利集团表示,要围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,找准方向和定位,突出重点和亮点,有的放矢加大投入。国投“举全集团之力发展生物技术”。中国航信瞄准数字经济、低空经济加大投入,建立机制。中国航油密切关注乙醇汽油、加氢飞行等新兴领域。

国投“举全集团之力发展生物技术”。图为该公司旗下隆平生物转基因玉米离体生测实验

不过,开辟“第二曲线”属于战略决策的范畴,它并非简单的选择或规划,而是关乎企业未来走向甚至生死存亡。央企在积极谋划的同时,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审慎态度。中煤地质总局基于对前些年盲目扩张的反思,提出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”“聚焦主责主业形成‘第二曲线’”。中交集团和中国物流集团均表示,开辟“第二曲线”需建立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基础上。

关于如何选择“第二曲线”的具体方向,部分央企也给出思路。中国华能表示,将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重点方向,围绕源网荷储典型场景,重点在符合集团转型战略、具有自主技术优势、具备产业规模和市场前景的重要领域下功夫,积极开辟增长“第二曲线”。中国绿发突出“市场价值导向”,将用市场来评判科技创新,产出更多符合国家、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,加快开辟企业增长“第二曲线”。

中国华能聚焦核电高温气冷堆等新领域开辟“第二曲线”。图为中国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

关于如何打造“第二曲线”,兵器装备集团提出了战略协同、组织协同、业务协同的策略。该公司表示,将强化协同创新、错位发展,加快构建“系统集成商+能力中心+若干个专精特新企业”三层架构的产业发展新格局。 

部分央企还创造性地提出了“第三曲线”。在近年能源行业呈现出传统能源、新能源、未来能源代际共存的新格局下,中国石油表示,将跟踪研究政策导向、市场趋势和技术动向,加快发展新兴产业,积极培育未来产业,一体推进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、政策链深度融合,提升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占比,着力打造公司“第二增长曲线”和“第三增长曲线”。

动向14:人工智能应用提速扩面

当前,人工智能浪潮持续涌动,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深化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,开展人工智能+行动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。

国务院国资委连续两年召开人工智能主题的专题推进会,足见对此项工作的重视。2024年2月19日,国务院国资委召开“AI赋能产业焕新”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,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、主任张玉卓强调,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指示精神,推动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更好发展、发挥更大作用。

2025年2月19日,国务院国资委召开“AI+”专项行动深化部署会。张玉卓强调,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、使命感和紧迫感,立足服务国家战略,紧盯前沿发展态势,发挥需求规模大、产业配套全、应用场景多的优势,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,实现更多标志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,全力塑造产业新优势、培育发展新动能。

面对人工智能这一新兴的产业革命浪潮,央企反应较为迅速,据了解,目前已经有多家央企接入DeepSeek,涉及能源、通信、汽车、金融、建筑等多个领域。在2025年的工作会议报告中,央企也均把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工作大力推进。

部分央企强调,要在组织架构上进一步完善。中国钢研提出,实施工程业务板块改革,整合人工智能和智能化中心,组建人工智能事业部,加强氢冶金中心建设,以更好应对AI时代和“双碳”时代的双重挑战。中国信科提出,强化产业链上下贯通,推进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建设。中国铁建要求,加快推进数据治理体系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,夯实企业数字化发展基座。

央企还在不同层面、不同环节提出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具体举措。

在经营管理方面,国投集团提出,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管理深度融合。通过数智化固化标准流程,提升智能化办公水平,提高效率、创造价值。国机集团表示,推进“AI+”专项行动,深入研究AI在集团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。中国国新强调,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,推动公司“AI+金融”“AI+投资”“AI+风控”能力建设,切实提高运营管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。

科技研发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领域。在这方面,一些央企已经作出了规划和部署。

东风汽车集团提出,借助人工智能技术,在基础材料研究、基础算法开发、用户潜在需求预测等领域探索新的研发范式。中国一重表示,搭建智能化研发平台、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与仿真中心和高性能超算中心,探索引进AI辅助机制,提高研发效率。中国钢研认识到,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速并改变了材料设计、研发、制造和使用的进程。下一步,中国钢研将开展人工智能赋能下的研发模式变革,体系化增强产业链条韧性。

更多央企则强调将人工智能与具体应用场景相结合,赋能公司业务发展。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提出,构建覆盖船舶研发、设计、建造、数字化交付、运营、交易、处置、船人协同、船货协同、船港协同等全生命周期的数字智能船舶运营平台,在智能制造、智能船舶、智能航运和智能船服四大领域取得突破。中国节能提出,各级企业要加强生产、管理等环节的数智化改造和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,加快建设一批智慧水厂、智慧电站、智慧工厂。中国有色强调,聚焦细分领域,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应用,通过需求牵引、场景带动,科技赋能地质、采矿、选冶、加工、工程业务。中国绿发表示,要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,在智慧能源、智慧服务、智慧康养等方面催生更多新场景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。中智集团也强调,大力开展“AI+”专项行动,持续拓展数字新产品、新服务、新场景应用。

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值得关注的是,2025年,在打造自身的行业大模型方面,央企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。

2024年11月29日,国家管网集团的“管网”大模型正式上线应用,打造“制程+数据+IT+大模型”体系,并在油气行业首批通过中央网信办行业大模型和算法“双备案”,以人工智能赋能10万公里油气管网建设运营和资源配置优化,为我国油气管网安全运行提供保障。

对于下一步发展,国家管网集团提出,按照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部署,落实好“人工智能+”专项任务,拓展高价值的场景应用,抓好管网大模型在仿真、营销、预算、运维等领域的示范落地,守住网络与数据安全,用海量数据训练管网“最强大脑”。

“推进人工智能在物流领域的应用,是我们抢占物流行业未来竞争制高点、更好发挥科技创新、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的重要举措。”中国物流认识到,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。

对于物流大模型的发展,中国物流表示,集团发挥自身丰富业务场景优势,与国内领先人工智能企业合作打造物流行业“流云”大模型,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核心业务领域。同时,加力突破和掌握更多物流领域前沿性、颠覆性技术,加大物流机器人、无人机、无人驾驶等领域的投资与应用,切实提升物流运作效率,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。

 此前,南方电网已布局“大瓦特”大模型体系,数字员工走进电网,“AI+电力”潜能持续释放。对于下一步发展,南方电网表示,将推进全栈国产电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,力争建成“万卡”集群。

版权所有: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

京ICP备11016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895号
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5-04-30 00:37:19